本所新闻

河南大学民族学科发展座谈会在郑州成功举办

2019年01月21日 17:43  点击:[]

2019年1月20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民族学会回族学分会《中国回族学》编辑部和河南省民族团结发展协会承办的“河南大学民族学科发展座谈会”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

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管领导高度重视,马迎洲、虎学良、李尊杰等3位长期关心支持民族学科发展的老领导出席会议,武启祥处长、刘宏伟副处长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特别邀请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散杂居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南民族大学许宪隆教授对会议进行学术指导。出席会议的有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河南省文史馆、河南省社科院、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三农杂志社、开封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中南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农林学院、河南省民族中专、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回族学》编辑部、周口日报社等近20家单位的30多位代表。与会代表不仅有汉族学者,也有回族、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专家。会议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艾少伟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艾少伟代表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长期关心支持河南大学民族学科的建设发展表示由衷的感谢。

会议主要有三个议程:一是《民族地理丛书》·《河南回族》新书发布仪式;二是河南大学民族学科发展情况汇报;三是围绕民族学科建设提出意见或建议。

新书发布仪式上,《民族地理丛书》·《河南回族》主编、河南大学原思明教授就图书出版的初衷缘由、出版过程及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的阐述。《河南回族》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资助出版,从历史、经济、地理、宗教、文化等多个领域对河南回族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梳理,充分展现了河南回族的来源分布、民族集聚特征、多元文化融合以及回族对河南社会经济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为了让与会领导专家了解河南大学民族学科发展状况,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郭胜利副教授简要介绍了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的历史沿革、民族研究所成立以来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艾少伟对回族研究所以及近期河南大学民族学科建设、调整和规划的情况作了简要说明,并期望与会领导专家学者就民族学科发展规划建设提出意见或建议。

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原副主任虎学良对河南大学民族学科发展出现新的发展局面充满期待。他指出,河南是民族和人口大省,但是在民族研究方面还有待提高;在散杂居地区的民族研究,应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为国家和政治服务,突出应用价值;要抓特色,加强城市民族研究工作和散杂居地区研究,将特色与当前的发展结合起来。他还期望在做学问方面要能沉进去,挖掘和传承民族文化。

在座谈会上,许宪隆教授从河南大学民族学一级学科规划落地实施的角度提出了极具专业性和富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他建议,民族学学科发展下一步应制定详细的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设规划,定位应以散杂居民族政策和方向作为牵头方向,加强中原民族经济、中原民族政治、黄河文明史等研究与“一带一路”的结合;启动学科师资、学科平台和学科团队的建设;希望能克服人才引进政策的某些盲点(如海归人才等),特殊时期建议使用特殊政策,以更好的引进人才;在学科平台方面,因民族学自身的研究基地较少,建议适当增加;特色书刊方面,要适当增加特色栏目,如在河南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上增加特色民族学研究;提高国内外的学术交流频次,利用海归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重建民族文献中心,建设数据库,加大资金投入等;加强机制保障,建议组建民族学一级学科规划建设组,建立民族学专业学科指导组,筹划落实民族学本科招生计划。

沙特费萨尔国王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河南信阳农林学院宛磊教授在发言时指出,希望各方面能积极促成民族学科研平台的建立,期望对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建议以专著、专刊、论文集、成果发布、增设栏目等多种形式打造民族学学术研究的出版阵地,经常举办多样式的学术讨论,相互交流思想,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打响品牌,增强对国际学者的吸引力。

著名回族学者、河南省社科院水镜君研究员基于个人多年研究体会和在大英图书馆的经历,认为建立基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交叉数据库非常必要,在河南建立有关各个民族独有的声音文化、图像文化、影像文化数据库,形成中原的特色。

中国回族学会副会长、河南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社科院潘世杰博士认为,民族学学科规划虽较全面,但应更加注重民族文化的研究,借助“一带一路”推动中国的民族学走向国际,建议向民族大学定期招聘人才,突出河大招聘人才的优势、优惠条件,留住人才是关键。

河南省蒙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校风林、河南省蒙古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黄书贤近年来对蒙古民族文化做了很多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已公开出版《成吉思汗后裔校姓源流》和《成吉思汗校姓通志》,目前正在编著《河南蒙古族后裔史话》。他们一致认为研究河南史就要研究民族发展史,并表示今后要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提高蒙古族的参与度。

河南农业大学在读博士唐洁芳和中央民族大学在读硕士梁艳艳作为满族青年学者代表发言,认为民族学科的发展和科研平台对于刚毕业要参加就业的年轻人,确实是利好的消息,也为风景园林文化设计等其他相关专业提供了机会,希望建立包括满族文献在内的比较系统的资料中心。

海归博士、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马锦丹认为,以学术促民族文化普及,增强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的了解,从而加强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邀请和吸引国际学者开展对我国散杂居地区少数族群的研究。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巴晓峰副教授认为,在招聘人才方面,河南大学应提高待遇以吸引更多更好的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马超认为,要重视河南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建设,包括少数民族民间著作收集、碑刻资料整理、家谱整理、音像资料保存、口述史研究等;要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征;要重视中外学术交流,努力建成重要的中外学术交流基地,重视国外相关研究著作的引介;要重视结合时代性的现实性研究,如重视河南民族关系研究、突出散杂居民族特征及其研究价值、重视少数民族宗教中国化的研究价值等。

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民族关系处武启祥处长,代表河南省民族宗教主管部门作重要讲话,认为民族学科建设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搞好民族学传统的研究;二是做好交叉学科的研究;三是研究要融通中外,协调好民族关系;四是民族学研究要与时俱进,要与时代精神、政治形势相结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是在各层次上将各民族人民凝聚起来。同时指出,河南大学正在筹建“散杂居民族研究中心”,建议依托“散杂居研究中心”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河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回族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原副主任李尊杰在发言时指出,感谢河南大学对民族学科的支持,感谢省民委的支持和建议;河南是民族工作大省,是散杂居地区特色很突出的地区;民族学研究除了关注人数较多的民族外,也应关注其他民族的研究,促进各民族的发展;要重视积极发掘人才,要有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意识,回应国家的需要,为下一步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奠定基础。

本次会议是河南大学为推动民族学一级学科建设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民族学是河南大学的特色学科,河南大学目前正在对民族学科组织架构及科研平台进行整合,民族学科已被调整到国家级平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进行建设。为了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河南大学计划以民族研究所和2016年成立的回族研究所为基础,组建“散杂居民族研究中心”,聚焦散杂居民族地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原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等特色研究领域,致力于打造国内最完备和条件最好的民族学田野调查实验中心、全国最系统和最完整的中部少数民族文献资料中心、优势突出和具有国际影响的散杂居民族研究学术高地、服务国家民族宗教重大战略的“散杂居民族智库”。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民族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学科方向凝练、学位点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为河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相信在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关心指导下、各民族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河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发展局面,为开展河南省散杂居民族工作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上一条:苗长虹主任带团到中南民族大学调研 下一条:纪念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成立十二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举行

关闭

电话:0371-22826115

地址:开封市龙亭区河南大学金明校区

邮编:475001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飞鼠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