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河南省为代表的散杂居地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值得深入总结和思考。为深入研讨新形势下中国散杂居民族地区民族工作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推动中国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工作和民族研究,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分会、河南大学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新中国70年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6月20日上午,以腾讯会议形式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行政楼316会议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兰州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广州工业大学、河北大学、河南省文史馆、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教育学院、信阳农林学院、河南大学等12家单位的23位专家学者。河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何威副教授出席会议,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艾少伟、郭胜利、马晓军、张曦、王广瑞等散杂居民族研究团队的相关老师参加了会议研讨。
图为会议现场 (穆东旭 摄)
会议开幕式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分会副会长艾少伟教授主持。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及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分会秘书长丁宏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随着新时代城市发展和人口流动性的加大,散杂居的形势有了新的变化,散杂居的定义和概念需进一步拓展,可以将城市民族学的研究与散杂居民族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以推动散杂居民族关系和谐发展、散杂居民族工作顺利开展。
图为黄河文明中心艾少伟副主任 (穆东旭 摄)
“新中国70年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主题研讨,由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分会副会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马平教授主持。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原所长原思明教授以“新中国70年河南省民族工作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为题,做了主题报告。
围绕会议主题,与会专家从民族学、历史学、人类学、传播学、地理学等多个角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河南教育学院的张学忠教授,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分会副会长、信阳农林学院宛磊教授,围绕河南地区民族和谐发展关系问题及典型案例进行了回顾。
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分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河南省民委原副主任李尊杰主任,从民族管理角度谈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河南省民族工作取得的一些成绩,认为对散杂居地区民族工作的梳理和研究意义重大。
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分会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提出,在散杂居民族研究中应该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相关讲话,正确领会统一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河南省省情,坚持中国特色。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及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原主任张海洋教授认为,河南、山东及陕西是散杂居民族工作的重点地区,很关键也很复杂,事关国内民族和谐稳定,散杂居民族工作需要加强观念、秩序和框架的建设以及规则的确立。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原院长、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分会副会长马永真研究员认为,在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中,应坚持从实际出发,体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研究工作的主旨。
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分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白友涛教授提出,散杂居民族研究中要加深对对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把握,以提升问题分析的高度,确保准确到位。
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分会副会长、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白贵教授指出,在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中,各族学者应有担当意识,通过民族工作的推进,不断提升凝聚力,铸牢共同体意识,把民族团结教育应落到实处。
中国民族学学会回族学分会副会长、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文炯教授提出五点意见:第一,散杂居问题的处理需要更科学,以促进现阶段各民族互嵌格局的建设;第二,少数民族有积极主动融入所处地区的文化自觉,主流社会应该具备包容的主动意识,能够真正容纳外来少数民族,使其具有主人翁意识;第三,冲突往往不是文化因素,而是利益问题;第四,现阶段有大量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征的人员进入中东部地区,需要主流社会积极做出一些改变,以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第五,注重法制建设的公平性和主流社会的包容性。
河南大学宣传部副部长何威副教授指出,对河南散杂居民族工作的总结和回顾很有意义,在新形势下应该讲好少数民族自身的故事,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宣传工作。
图为会议现场 (穆东旭 摄)
艾少伟教授认为,散杂居地区的民族工作及民族研究需要从更宽视野进行观察和理解,可以从民族学与地理学跨学科交叉的角度,关注散杂居民族的日常生活实践及地理情景性,关注散杂居民族的地方性及文化多样性。
本次会议主题鲜明,是在疫情期间召开的一次特别的学术研讨会,旨在引领学界及民族管理部门加强对散杂居地区的重视和研究,推动中原地区的民族学学科建设。会议创新了学术交流的形式,视频会议中线上和线下热烈互动,氛围和效果良好,增进了学术同仁的深入交流,对新形势下开展学会组织工作和民族学科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