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所新闻

铸牢中心赴攀枝花调研

2025年08月26日 07:57  点击:[]

探访民族团结密码!铸牢中心攀枝花调研

7月12日至24日,河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王广瑞教授带队深入四川省攀枝花市开展专题调研。从路南社区的抱榴苑到金沙江畔的庄上村,从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到阿署达火把节,团队成员在川滇交界处亲身体验了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攀枝花的历史与现状。

此次民族团结实践调研得到了学校党委统战部的大力支持,王广瑞担任指导老师,欧亚国际学院贺颖担任思政老师赵婧舒担任安全老师成员8本科生组成:刘茜文、陈劲辉、宋迎瀛、程传霖、罗贝尔、孟妍冰、李若畅、栗从轩。攀枝花市西区是这次调研的重点区域。各族群众共绘石榴籽画卷的温情,民族工作者扎根基层的坚守,以及民族文化在传承中焕发的活力,共同构成了民族团结的时代图景。实践团此行旨在探寻这些故事背后的精神密码,感受团结、奉献与传承的力量。

观苑听史,初悟团结深意

第一日,实践团首站来到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区。在绿树掩映的抱榴苑主题广场,三线建设浮雕墙诉说着奋斗历史。榴香学堂内,“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标语格外醒目。

“广场的一砖一瓦都藏着民族团结的密码。”路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庞星指着一组汉彝群众共摘石榴的雕塑介绍道,“我们把本地汉彝两族共守家园、共酿生活的抱榴情故事,刻进每处景观、融入日常点滴。”在镌刻着“同心”二字的石雕前,团队成员感受着各族群众心手相牵的深厚情谊。

浮雕墙上共同奋斗的身影、学堂里交融共生的笑语,让抽象的团结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就体现在社区日常的点滴之中。

访贤听音,感佩凡人善举

实践团随后专访了路南社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陆学英。这位曾收养4个不同民族孩子的老人,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诠释着民族团结的真谛。在她的感召下,社区成立了“榴小籽志愿服务队”,600余名各族居民积极参与“我是一颗石榴籽”志愿活动。

“无论是汉族还是彝族,大家都要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陆学英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的信念。帮助新搬迁的民族同胞适应城市、悉心照料孤寡老人……这些平凡善举汇聚成社区民族团结的强大暖流。

实践团成员用镜头记录下陆学英讲述故事时的真挚神情和家中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计划制作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这位模范人物和路南社区的民族团结成果。这次交流让成员们切身感受到各民族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紧密联系。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石榴籽精神传递出去,让更多人领悟民族团结的价值,共同为民族团结事业添砖加瓦。入村问道,见证发展新篇

第二日,实践团抵达坐落在金沙江畔的民族团结示范村——格里坪镇庄上村。村口,“籽籽相拥筑团结”的牌坊引人注目,仿佛在诉说着村里民族团结的佳话。

在村文化展厅内,随着讲解员的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缓缓展开:金沙江漂流节上,胡家军的羊皮筏子在浪涛中穿梭,汉族舵手与彝族水手齐心协力,号子声震彻山谷;龙神节的祭坛前,各族群众齐聚一堂,共献祭品,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洗衣节的河边,姑娘们的笑声与棒槌声交织在一起,将民族团结的歌谣唱给潺潺流水听。“我们把民族文化打造成了共享套餐,让大家都能参与其中,共享文化盛宴。”讲解员介绍道。

从昔日的土路变为如今的水泥路,从家家户户接通网络到土坯房改造成特色民宿,从民族手工艺品走向全国市场……讲解员细数着庄上村四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刚到村里时,村集体经济还是负数,如今依靠文旅融合发展,年收入已超过百万元。”当听到讲解员讲述为调解两户村民的地界纠纷,他带着干粮翻了三回山的故事时,实践团的年轻成员们深受触动。

离开村庄时,孩子们在广场上欢快地跳着自编的民族舞,汉族小朋友的羊角辫与彝族小朋友的银项圈在阳光下交相辉映,一幅美好的民族团结画面徐徐展开。实践团成员深知,庄上村的民族团结故事,还将继续书写新的精彩篇章。从抱榴苑的建设理念,到陆学英的躬身践行,再到庄上村的发展变迁,实践团目睹了石榴籽精神在西区落地生根的生动图景。它是社区广场上的雕塑,是寻常巷陌里的互助互爱,是文化传承中的包容开放,更是每个普通人心中共筑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

欢度佳节,深植文化认同

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晚,阿署达四季花海景区的空气里飘着三角梅的甜香。远处的山岗上,各族同胞正陆续点燃火把,橙红的火焰像星星落在人间。实践团穿梭在穿着民族服饰的人群中,发放城市融入情况问卷。

“你们来啦!尝尝这个荞麦饼!”一位头戴鸡冠帽的阿姨递来刚烙好的饼,热情得像自家亲人。问卷上的问题很快有了答案:“孩子在城里上学,老师很照顾”“社区办了普通话班,现在能和汉族邻居聊天了”……字里行间满是融入的喜悦。

夜幕降临时,火把节的高潮如期而至。数百支火把连成火龙,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各族同胞拉手拉手,踩着《阿诗且》的节拍起舞。穿蓝布衫的老人、着运动服的青年、戴红领巾的孩子,在火光中不分彼此。“这是祈福的舞,也是团结的舞。”身旁的彝族大叔边跳边说,“火能烧去隔阂,留下真情。”

当火焰映红年轻的脸庞,团队成员忽然明白:文化认同从不是单向的理解,而是像这样,在共舞中感受彼此的心跳,在欢笑中懂得“我们都是一家人”。

实践团成员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并非历史的注脚,而是一项需要代代相传、躬身实践的伟大使命。此次攀枝花之行,收获的见闻与感悟,将成为他们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传播石榴籽精神的宝贵财富。

文+图:陈劲辉 罗贝尔

(视频:栗从轩、李若畅攀枝花日报-探访民族团结的精神密码 (pzhkai.com)


下一条:铸牢中心举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说课教研及23级研究生田野分享会

关闭

电话:0371-22826115

地址:开封市龙亭区河南大学金明校区

邮编:475001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民族研究所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飞鼠科技